有人可能在公共場所看到過這種器械,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,怎樣使用。它是自動體外除顫儀,英文簡稱AED,是對付心源性猝死的急救器械。目前中國心源性猝死的總死亡人數(shù)每年有50多萬,其中中青年不在少數(shù)。
在猝死患者的急救中,AED的使用,能極大提高搶救成功率,但實際生活中,因AED的缺失而延誤搶救時機的案例時有發(fā)生。那么我國公共場所AED配置和使用情況怎么樣?它起到作用了嗎?《焦點訪談》記者帶著這些問題,開始調(diào)查。
2017年6月12日,一個20多歲的男子在上海地鐵突然倒地,呼吸停止、心跳停止。地鐵站廣播發(fā)出求助,女乘客蔣菁趕到現(xiàn)場對他進行心肺復蘇。蔣菁做過8年的外科醫(yī)生,又曾學習過心肺復蘇等初級急救。然而,心肺復蘇效果不明顯。這時,上海地鐵站工作人員拿來了AED,也就是自動體外除顫儀。經(jīng)過除顫,這位青年男子得救了。
和他有同樣經(jīng)歷的還有一位加拿大籍旅客。2017年5月2日,剛剛到達浦東機場,這位旅客心臟驟停突然倒地,幸虧同伴相助,做心肺復蘇和并使用了機場配備的AED,才挽回了生命。
從這兩個事例來看,AED在心臟病急救方面還是比較有效的。那么AED救的是哪一類危急重癥呢?
中華預防醫(yī)學會副會長、北京大學人民醫(yī)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介紹:“血管快速由血栓導致狹窄的時候,出現(xiàn)了極快而不規(guī)則的心率失常,叫心室顫動,它已變成一種相當于心臟停止跳動、不能射血的一種蠕動的狀態(tài)。它實際上是由于血栓導致缺血,直接導致猝死的原因。”
這種危急重癥是一種心源性猝死。我國每年有超過54萬的人死于這種疾病,其中80%的病人都出現(xiàn)過室顫。
胡大一告訴記者,急救心源性猝死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及時用除顫儀除顫:“對這種快速導致猝死,極快又不規(guī)律的心室顫動,那就用直流電擊。直流電讓整個無序快速蠕動的心臟停止,重新給心臟正常指揮,指揮心臟運作就起死回生了!
除顫儀雖然有效,但據(jù)報道,在我國,像心源性猝死類的患者成功搶救率卻不足1%,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急救心源性猝死的黃金時間僅有短短的4分鐘,4分鐘內(nèi)除顫,患者生存率可達50%,但如果時間延遲,搶救成功率就會大幅下降。4分鐘內(nèi)沒有急救措施,即使病人存活下來,也極有可能造成腦死亡。由于交通狀況等原因,急救車4分鐘內(nèi)很難到達現(xiàn)場,而AED則可以彌補這個缺失。
AED對于中國來說還屬于新生事物,但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,歐美國家已經(jīng)對急救隊員、消防員、警察等急救工作群體及普通民眾進行AED使用培訓,在人群聚集地、心臟病易發(fā)場所也配置了AED,比如,機場、車站,甚至有些飛機上也配置了AED。
據(jù)了解,美國平均每10萬人配備317臺AED;日本每10萬人配備235臺。有數(shù)據(jù)顯示,配置AED,急救效果明顯。如,美國芝加哥一國際機場心臟驟;颊呒本却婊盥蔬_到64%。
2006年前后,AED進入我國,公共場所開始配置AED。目前,北京上海兩地有記錄的將近2000臺。大連、杭州、南京、海口、深圳等少數(shù)城市的公共場所配有少量AED。
在北京,記者走訪了多個人流聚集的公共場所。
北京地鐵,2016年累計客流30億人次,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這里沒有心臟除顫儀;
首都機場,2016年累計客流量9000萬人次,據(jù)了解,這里是北京配置AED最集中的地方,工作人員表示,整個機場各個顯著位置都有AED;
北京西站,2016年累計客流量超過1億人次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這里沒有配置AED,但有專業(yè)醫(yī)護人員和專業(yè)除顫儀;
中國高鐵,2016年累計客流量14億人次,工作人員說,高鐵列車的每一名乘務員都經(jīng)過紅十字協(xié)會培訓,包括心肺復蘇以及人工呼吸。記者了解到,高鐵有應急救護預案,有急救藥箱,但并沒有專門針對心臟驟停的急救設備AED。
較高的價格,是AED在我國普及推廣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。那么,如果有人免費捐贈,是不是就沒有障礙了呢?
“你能安排人值守嗎?萬一丟了誰負責?有人亂用怎么辦?”這是某公園對AED捐贈者的答復,免費捐贈都不愿意要,這是為什么呢?一臺貴重儀器,放在公共場所便于隨時取用的地方,而且事關(guān)生死,怎么維護和怎么管理,誰來負責,這是個問題。
但是,即使承諾維護和培訓,AED的捐贈仍然沒有被接受。一個名為“急救科普人”的公眾號在微信中發(fā)布:“我個人想給我家附近的某地鐵站捐贈一臺AED,更愿意去做培訓和維護,但一年來,同樣是杳無音信!
中國紅十字總會賑濟救護部救護處處長郭建陽認為:“主要還是在法律政策方面缺少一些保障,第一關(guān)于公共場所配備AED,沒有強制性的這樣的要求和規(guī)定,所以大家特別是一些公共場所的負責單位、管理者沒有主動性;另外還有一點,在我們國家還是給它列為醫(yī)療器械,醫(yī)療器械有一個明確的要求,只有醫(yī)務人員可以使用。”
AED須由醫(yī)務人員使用的這個規(guī)定,是中國AED應用少的主要原因之一!癆ED是一個自動體外除顫儀,是一個傻瓜機,真的是沒有必要列為醫(yī)療器械,如果這個地方能夠松綁,把它列為民用醫(yī)療設備的話,我覺得可能是一個很大的突破,就能夠說至少在法律上沒有那么多的瓶頸!惫栒f。
AED的操作像傻瓜相機一樣簡單。在現(xiàn)場,識別患者沒有呼吸和意識后,迅速呼喊,請人拿AED,同時呼叫120,然后開始做心肺復蘇。拿到AED啟動電源后,根據(jù)語音提示操作即可。胡大一表示,AED是高度自動化機器,它可以識別出是不是室顫,如果測到極快、極不規(guī)則的心率,它就會(提示)放電。AED機器誤放電的幾率很少,非常安全有效。
雖然AED是個傻瓜型的機器,但是面對突然停止心跳的危重患者,即使AED唾手可取,又有多少人敢用這個設備對病人實施電擊急救呢?這也是AED應用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,尤其是在平時對AED無宣傳、對民眾基本無培訓的情況下。而我國2011年至2015年,紅十字會系統(tǒng)應急救護培訓普及率僅有1.5%左右,參加過AED使用培訓的人更少。
郭建陽指出,法律上沒有一個明確的保障條款,如果施救成功,那么皆大歡喜都沒有問題,如果一旦救護失敗,被救的人員死亡或者是其他不好的結(jié)果,施救者都會擔心會被追究法律責任,這是很大的瓶頸。
這個瓶頸的確困擾了很多人。有些公眾場所雖然配置了AED,但是一說到用,大家仍心有疑慮。
北京市西城區(qū)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王志東說:“有的人覺得我們培訓的對象畢竟是沒有醫(yī)學基礎(chǔ)的社會大眾,這些人群培訓了以后,一旦發(fā)生醫(yī)患糾紛和矛盾如何處理?現(xiàn)在專業(yè)人士和患者之間都有一些醫(yī)患糾紛和矛盾,這是社會的一種現(xiàn)實。”
種種疑慮,容易理解。因為我國現(xiàn)有法律、法規(guī)不保護使用AED救治猝死者的行為,而這也是AED在國內(nèi)配置少、應用少的第三個重要原因。
到底該不該見義勇為、緊急施救,2017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《民法總則》中一項被稱為“好人法”的條款,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們的疑慮!睹穹ǹ倓t》第一百八十四條明確規(guī)定“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,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”,它將于2017年10月1日生效。
“好人法”為緊急施救的人提供了法律保障,但是AED只能醫(yī)務人員使用的緊箍咒如果不解除的話,面向公眾使用的AED要想廣泛推廣,依然面臨法律的風險。為了讓面臨猝死威脅的人有更多生還的機會,社會還需要做很多。
胡大一認為:“法律是一個重要保障,但我覺得還需要,社會應該更多包容寬容這些,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一個敢站出來,來救助患者的人;要寬容失敗,不可能都成功。我們要增多配置、加強培訓,我覺得從立法到社會寬容,要形成系統(tǒng)社會環(huán)境,才會讓更多生命得到救治的機會!
心源性猝死的急救,是一場和死神賽跑的戰(zhàn)斗,分秒必爭。但是AED作為有效的急救工具,卻成了尷尬的存在。目前中國在應急救護方面,面臨的尷尬是:比起“不會救”,更大的問題在于“不敢救”。記者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:一是配置AED的城市和公共場所不多,二是即使配置了,也存在沒人敢用的尷尬。要想推廣AED,不僅僅是配置AED設備的數(shù)量問題,更重要的是配套的公眾培訓,讓更多的人“會用”。而“敢用”的問題,則需要政府推動,掃清法律障礙,讓見義勇為的急救不再尷尬。